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报道 / 媒体视角 媒体视角

中国财经报:这个时代,我们依旧歌颂英雄——评中国国家话剧院2022版话剧《谷文昌》
2022年07月12日   发布者:中国国家话剧院

在中国大地的东南方向有一座水天一色的美丽小岛,岛上遍布着郁郁葱葱的木麻黄,海风起时,林间悉悉索索的响声像极了大海温柔的呢喃。这里是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岛,一个官方资料显示为“原生植被破坏殆尽”的地方,而如今这绿色的人工次生林正是时任东山县县委书记共产党员谷文昌的手笔。

中国国家话剧院原创话剧《谷文昌》此次回归舞台正值“七一”建党节,成为了我们学习优秀共产党人精神的精彩一课。话剧独特的表演方式更让一个心里装着人民的好书记形象生动地跃然眼前。

巧妙呈现“四有”精神的情节设置

不少观众熟知谷文昌的故事都是从电视剧版《谷文昌》开始的,但鲜有人知的是,刘佩琦主演的这部影视作品其实脱胎于话剧《谷文昌》。30集的长度可以将谷文昌的一生娓娓道来,将飞沙走石与海上绿洲刻画清楚,也可以将演员眼里的热泪和脸上的汗水进行局部特写。而对于时长仅两小时左右的话剧来说,挑战往往更大。

编剧冯静没有设置赘述谷文昌生平和履历的旁白和情节,而是直接以倒叙的形式开场:几十年后的东山人民以整齐的队形站在碧海蓝天的岛上,喊着掷地有声的“先祭谷公,后拜祖宗”。

谷公究竟何德何能被人民如此缅怀?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会见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时曾说:“焦裕禄、杨善洲、谷文昌等同志是县委书记的好榜样,县委书记要以他们为榜样,始终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努力成为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干部。”

主创团队从主人公东山14年的工作经历中选取的故事片段颇具代表性,台词简练而有力,巧妙地完整呈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四有”精神:

话剧的第一幕取自谷文昌帮铜钵村父老乡亲摘掉“敌伪家属”帽子的往事。1950年,国民党撤退台湾前,从东山岛上掳走近五千名壮丁,其中仅有289户人家的铜钵村竟被抓走147个壮年男人,一夜变为寡妇村。剧中刘海生一角便是这些壮丁的代表人物,而他的母亲刘婆婆和妻子杨秀水便是那些日夜思儿、倚门望夫的“敌伪家属”缩影。当刘海生从台湾逃回东山,妻母不敢走漏风声的时候,谷书记不顾周围人提醒他可能会犯政治错误,顶着压力向县委提议,将“敌伪家属”改为“兵灾家属”。这些贫苦百姓摘掉了压在头顶的帽子,摆脱了歧视,第一次拿到了来自政府的贫困救济金。这是谷文昌的心中有民。

第二幕,谷文昌三顾茅庐请植物专家林望龙打水治沙、寻找木麻黄的种植方案。经历过国民党以打井为由敛夺钱财,这位胸有抱负的年轻人对所有官员失去了信任,不相信共产党会有所不同,甩出一句:“凡事天注定”,而谷文昌一句“凡事事在人为”点燃了林望龙最后的希望。当第一股井水喷涌而出、当木麻黄的幼苗在东山贫瘠的土地上生根,一切都有了转机的时候,一场毫无预兆的风暴来临,摧毁了几乎全部的幼苗,谷文昌趴在沙地上悲痛不已,喊出了那句人们熟知的:“我要是治不了这‘沙虎’,就让这‘沙虎’把我给埋了!”虽然他也会无助地问苍天大地:“做点事儿怎么就那么难呢?”但沉甸甸的担子扛在肩上,他仍然兑现了“树林里面找村庄”的诺言,荒岛也迎来了绿荫蔽日的新生。这是谷文昌的心中有责。

话剧的主体部分即将结束,一纸调令下来,谷文昌即将调离东山,前往福州。纵有对这片土地的千般眷恋,纵有对吕志远这位老搭档的不舍,纵有许多还想要替乡亲们实现的愿景,他毅然踏上就任之路,到党需要的地方去耕耘,这是他的信条,要将更多的地方从荒岛变成绿洲,就像当初来到这寸草不生的东山一般。这是谷文昌的心中有党。

调任一幕将谷家三个儿女和父亲的故事做了集中呈现。女儿哲慧欲随父前往福州,只因想要离开偏远的东山到城里去,谷文昌说:“组织调的是我,不是你。”小女儿哲芬的电影观后感“出卖”了她利用父亲身份蹭免费电影的事,谷文昌说:“谷文昌的孩子看电影也要付钱。”儿子豫东言语中频现“我怎么能和普通老百姓一样”,谷文昌大怒:“什么叫普通老百姓?你就是普通老百姓!”对父老乡亲耐心和蔼的书记形象和此时对儿女严苛的父亲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这是谷文昌的心中有戒。

舞台张力与艺术处理

题材和故事只是话剧成功的要素之一,更重要的是如何将这些故事结合话剧所长来进行呈现,否则便会落入窠臼,变成枯燥的铺陈。从这个层面来看,导演白皓天进行了精巧而缜密的构思。

舞台布景运用先进的裸眼3D技术将东山岛上的狂风骤雨、飞沙走石生动地送到观众眼前,“沙虎”来袭时,前排观众甚至会被舞台升腾起的白烟笼罩;东山岛上打出的第一股井水喷涌而出时,舞台上光影交织,寓意着东山人民内心的欢腾。大幕逐渐暗下去,只留音乐悠扬而洪亮,演员已退在幕布之后,观众的心却依然与那喷薄而出的水流一起澎湃着,久久不能平息。这是话剧独有的语言特性之一——场景先行总能带给观众更加身临其境的体验和氛围。

戏剧式的高潮在《谷文昌》的现场表演中也效果极佳,成为震撼人心的经典场景。比如第一幕,在东山人拜关公的日子里,刘婆婆等人因敌伪家属身份而被禁止拜关公,舞台上的矛盾和冲突不断升级激化。谷文昌携妻子史英萍一跪,成为整部剧的第一个高潮,长达近700字的独白震撼人心,他说:“我谷文昌跪的不是帝王将相,更不是封建迷信,我跪的是祖宗先人,跪的是解放东山时牺牲了的316个同志,跪的是前几天被敌特杀害的3名村干部,跪的是远方的母亲。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儿子的孝心已经放在了东山父老乡亲们的身上,只能隔山隔海给娘磕头啦!”这一跪,使观众心中感受到的矛盾得到了酣畅淋漓的疏解和释放,也正是谷文昌与人民打开心扉拉近距离的第一次,这正是所谓戏剧的张力,也足见主演褚栓忠的台词功力。

这类题材的剧作品太容易被处理成全程哭天抢地的浮夸表达。而导演白皓天进行了刚柔并济的处理,最为代表性的便是妻子写给谷文昌的信这一片段。与妻子争吵过后的谷文昌坐在海边的礁石上,打开她的信,追光打在主演褚栓忠身上,舞台暗下来,史英萍扮演者刘晶晶的声音娓娓道来:“亲爱的老谷……”字字皆是一个领导干部家属的体贴与格局,在剧场音响系统的加持下,直击人心,观众频频落泪。这样的小高潮设计恰到好处地中和了其他场景的昂扬,效果颇佳。

虽有新技术的支持,话剧《谷文昌》的舞美设计并没有过分追求视觉上的华丽和冲击,而是将有限的道具利用得淋漓尽致,令人印象深刻。

比如上文中提到读妻子书信的片段,谷文昌读信的地点是海边的一块大礁石。细心的观众不难发现,这块礁石正是他出场时和县长吕志远发生争执与分歧的地方。谷文昌14年任期结束后,两人回到了当初的这块礁石上,互道珍重。情节前后呼应,正是谷文昌以实际行动感染并带动了身边干部的体现;这块礁石,是刘婆婆呼唤儿子、秀水思念丈夫的地方,也是在这里,谷文昌说:“国民党军队撤离时,三次抓壮丁,一共抓走4700多人。一个人被抓壮丁,他的家庭和社会关系至少要牵连到10个人,这么算下来就是4万多人,占了东山人口的一半。要是把他们都定性为‘敌伪家属’,那我们以后的工作怎么开展?”这样的呼应更是谷书记体恤百姓诉求的写照;而在最后一幕,年迈的谷文昌落叶不归乡土,却回到了东山岛上,穿梭在木麻黄的绿海中,逐渐黯淡,深深鞠躬,倒在了那块观众已经熟悉的礁石旁,主演褚栓忠用俯身拥抱礁石的动作进行了令人意味深长的收尾,而此时舞台背景中的父老乡亲也缓缓浮现。这些设计无声胜有声地向观众解释了什么叫作奉献以及为谁而奉献,也在场景切换中阐明了百姓和干部鱼水相依的关系。

似乎总有一种声音在问:这个时代,我们还需要歌颂英雄吗?看着这场全无数字和功绩罗列的演出,看着大幕落下,剧场里热泪盈眶的年轻人们,我想,话剧《谷文昌》已经给出了有力的回答:需要!用更加走心的方式。

来源:中国财经报

记者:刘祎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