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剧院动态 > 剧院新闻·创作演出 剧院新闻·创作演出

不忘初心,扎根生活——中国国家话剧院援藏干部钟海清工作侧记
2021年10月14日   发布者:王昊宸

题记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对口援藏工作会议有关精神,文化和旅游部人事司于今年年初启动了2021年“订单式”文化和旅游人才援藏工作项目,我院研究教育部的钟海清同志作为专业技术人员,于5月至10月赴藏援助。

援藏期间,钟海清同志牢记剧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规律,与西藏自治区话剧团紧密配合,在研读相关政策、体验当地民风民俗和与边境“守护者”的对话等采风过程中,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为现实题材戏剧作品汲取创作养分。作为一名青年干部,钟海清同志在援藏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吃苦担当、耐心细致和勇猛精进等品质,值得大家称赞和学习。

文/钟海清

2021年5月13日,非常荣幸作为第四批订单式援藏团的一员,来到西藏自治区话剧团,进行为期五个月的帮扶工作。青稞酒,酥油茶,明亮的蓝天,洁白的云朵,终年积雪的高山,清澈见底的湖水,色彩斑斓的寺庙,数不清的牦牛,迎风飘扬的幡旗,还有热情的藏族人民和繁华幸福的生活场景……在这段独特体验的时光里,我深深喜欢上这里的生活,以及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民,并接触到、学习到丰富多彩的藏族文化,更加坚信只有不忘初心,扎根生活,方能创作出接地气的、富有特色的现实题材戏剧。

图1:刚进藏时贡嘎机场前的合影

一、不忘初心,认真工作

初来到西藏话剧团,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了解相关的政策,学习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和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对口支援西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国务院新闻办发表的《西藏和平解放与繁荣发展》白皮书。经过相关学习,慢慢认识到援藏的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

此外,2021年7月21至23日习总书记考察了西藏湿地公园、八廓街、和平解放纪念碑、哲蚌寺等文化和旅游的重要场所,对高质量发展、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认同与自信和学史力行有重要指示,其中提到了老西藏精神: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

图2:西藏湿地公园

一开始的时候,我还担心自己不知如何融入话剧团,怎样熟悉工作环境。其实,话剧团的领导很关心我的生活和工作——端午节的时候送来了粽子。平时家里的水电问题,也第一时间找人来解决。一些重要的党委会议及创作工作,我也参与了,从而更加深入了解话剧团的组织框架和工作方式,同时感受了汉藏民族一家亲的工作氛围。

在话剧团里,我跟创作部的几位编剧也形成了良好的工作关系。尼玛顿珠主任是一个谦和却富有文化的编剧,待我很友好,给我讲很多关于话剧团和西藏文化的内容,真诚地给了我一些创作上的意见:现代题材可以写援藏干部、援藏军人,这符合国家的文艺政策导向。剧本需要反映出当代西藏人的生活状态、风土人情,以及时代变化对西藏人的影响。此外,上海戏剧学院毕业的尼达编剧跟我年轻差不多,经常跟我提起他们下乡驻村的所见所闻,拓展了我对西藏文艺工作的创作过程的认知。

二、扎根生活,了解文化

我们是作为一个援藏团而来到拉萨的,同行的“援友”们在生活上相互照顾,在业务上也交流切磋,形成了一个团结友爱的“援藏小分队”。

西藏和平解放七十周年晚会是歌舞团承办的,参与此项工作的东方歌舞团牛阿海、中国歌剧舞剧院的谭鉴,邀请我们去观看了这场晚会,从而了解到西藏各地区的歌舞特色。而中国旅游研究院的李隆辉则给大家安排了参加藏域星球天文体验馆,了解到很多的天体知识和藏地特色。在国家京剧院倪可的组织安排之下,我们也有了机会参观藏戏博物馆,系统地了解到藏戏的知识、历史及现状。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扎根生活,就要体验和感受藏族人民的方方面面。工作之余,我们常去茶馆喝酥油茶和甜茶。有时早上吃一碗藏面;周末体验藏族同胞的林卡聚餐。众所周知,牦牛是西藏的特产,生活在海拔很高的地方。为深入了解,我也特意参观了由老西藏吴雨初同志建立的牦牛博物馆。

图3:傍晚的大昭寺

当然最能体现西藏文化的是那些名胜景点。八廓街是拉萨老城区的商业场所。我多次徘徊在街上,看人来人往。周边是藏族的特色商业,可以感受到浓浓的人间烟火。八廓街的广场上还有香火兴盛的大昭寺,那是藏族人民朝圣的地方,也是留下了文成公主故事的景点。后来,西藏文化厅组织我们去参加巍峨的布达拉宫,终于见识到拉萨的地标建筑,感受到西藏人民浓缩的历史。而林周农场曾是西藏军区的一个生产基地,现是西藏著名的党性教育基地。在那里,我们既感受了它昔日热火朝天的生产场景,也感受了知青流传下来的革命精神和红色记忆。

/website-webapp/ewebeditor/uploadfile/4

图4:夜幕下的布达拉宫

三、玉麦与阿里的采风

卓嘎曾是玉麦的乡长,一家人兢兢业业地守在边境。习总书记给她回复了一封信,肯定了她将一生奉献了爱国守边的事业。西藏自治区文化厅领导很重视她的事迹。于是我跟话剧团提议,以卓嘎为原型,创作一部反映边境小镇故事的作品。

图5:玉麦村口的盘山公路

经过一天的车程,我们到了隆子县玉麦乡。周围是云气缭绕的高耸的石头山。山上是茂密的原始松林。房子几乎都是新建的。傍晚下着细雨,一些房子的烟囱冒着浅蓝色的炊烟,远远闻到烧柴的味道。我往通过向每一家的小巷子都走一会。绿草如茵,矮树成排。在这静静的时光里,感受边境村民的生活,思考“一封信如何成就一座乡”。晚上虽看不见雨水,但能听着雨声消匿在黑夜里。忽然觉得天地之悠悠,人间就在一片安静的思绪里。

图6:玉麦乡全景

阿里被称为西藏的西藏,世界屋脊上的屋脊。为了感受完整的西藏及其文化,我也去了阿里地区采风。班公湖是一个细长的国际性的湖——与印度相接。只不过印度的湖是咸水,没有鱼。但波浪起伏的班公湖水却是宝石蓝色,十分瑰丽。湖的四周都是雪山。这里是国家边境之地,我们更加觉得这个剧很有意义,一方面让观众知道祖国的边境并非完全稳定,潜在的国际冲突时刻需要警醒。另一方面作为普通的人民,如何跟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卓嘎能为国守土,那普通人又如何在剧中体现?

图7:班公湖

剧本大纲里写到一些香客的转山,但我没有亲身经历,所以特地去了岗仁波切雪山。我的体力还算行,只是很容易喘气,走一会就要休息。然而路上行走的藏人,无论年轻的还是年老的,走起来都没有太费劲。不久我的脚酸痛起来。坡上有沙,得缓慢地、一步一步地走。如此走了两天一夜,才走出景色优秀的大雪山(崖口海拔高达5700米)。

图8:早上的冈仁波齐山

图9:冰川上的香客

四、创作与升华

面对卓嘎的爱国守边的感人故事,已经有很多作品从中取材。有从卓嘎父亲的角度,有从三人乡的角度,等等。那西藏话剧团的创作与它们相比,又有怎样的创意与创新?

其实,卓嘎守的不仅仅是玉麦边境,更是守住了祖国边疆,守住了中国人的精神层面的长城。相信,以卓嘎央宗为代表的玉麦精神,将会在中国边疆史上留下华彩的一章。除了要歌颂卓嘎一家人的爱国守边,也要观照她的细腻的生活、情感等内容,尽量以普遍的人性角度,体会、感受她几十年如一日的玉麦人生。

图10:采访卓嘎后的合影

为了真切地感受玉麦生活,我和话剧团的另一位编剧再次去到玉麦。十几天的采风里,一边行走于卓嘎曾经守边放牧的深山,一边和玉麦乡里的边民们进行深入的采访交流,并思考了主旋律题材戏剧如何呈现的问题。1)年轻化,即,将玉麦的故事讲给年轻人,符合当代人的审美趣味。2)影视化,即,让舞台的叙述节奏更符合当代人的观剧感受,包括视觉、调度、音乐、舞蹈的影视化。3)国际化,即,如果观众席里有外国友人观看,那如何让他们看懂并喜欢?于是,我们想到了歌队的戏剧形式。一方面是想让叙事结构、抒情风格更加灵活、多变。另一方面,让舞台样式更加富有形式美感,让舞台调度更加适合当代人的审美节奏。

图11:和卓嘎一起巡山

以前有句话说,“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其实,援藏工作也一样,我们要到那些契合中央大政方略的地方里去,并结合自身的专业,时刻记住自己的任务,将“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认同与自信”融入自己的创作里。

(作者供职于中国国家话剧院研究教育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