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报道 > 媒体视角 媒体视角

新民晚报:那一夜,决定了未来中国之走向!话剧《三湾,那一夜》再现我党我军走向胜利思想法宝
2019年11月01日   发布者:admin

新民晚报版面截图

新民晚报版面截图


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历史剧《三湾,那一夜》昨晚在上海首度亮相,这部剧以毛泽东同志领导“三湾改编”为背景的话剧,叫好又叫座。无论是三湾那一夜的会议,还是上海这一夜的舞台,点亮夜空的永远是那些最闪耀的星。


图说:《三湾,那一夜》剧照王昊宸摄

图说:《三湾,那一夜》剧照王昊宸摄

思想之光

92年前,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来到永新县三湾镇,对部队进行整顿改编,确定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为中国革命奠定了基础。此后,数以万计的永新人参加红军。由中国国家话剧院出品、演出的原创话剧《三湾,那一夜》艺术化表现了“三湾改编”这一建党建军史上的里程碑事件,生动展现了毛泽东同志在风云激荡中,熔铸人民军队之魂的政治远见和艰难历程。剧中重点阐释的“党指挥枪”“支部建在连上”“官兵平等”等思想精髓,是我们党和人民军队走向胜利的思想法宝。

《三湾,那一夜》主演王晖,曾在中国内地多部影视剧、话剧中扮演不同年龄阶段的“毛泽东”,王晖对毛泽东在三湾改编时的一句话印象深刻,虽然那么艰苦,那么困难,当红军战士向他表达诉求,甚至说看不到革命希望时,毛泽东很有志气,说:“我们是志愿兵,不是雇佣兵。去留自愿,愿留则留,不愿留发给路费,希望他们继续革命。”王晖感到,毛泽东在部队长期做思想教育工作,军民鱼水一家,共产党的队伍一定要和老百姓打成一片,这是历史上任何军队没有过的。三湾改编后,部队向井冈山出发前,毛泽东在枫树坪对将士们说,“我们这块小石头一定能打破蒋介石那个大水缸!”


图说:《三湾,那一夜》剧照王昊宸摄

图说:《三湾,那一夜》剧照王昊宸摄

奋进之光

在这出戏外,红军的奋进也在感召着剧组所有的人,踏实做戏,也是一种向前辈致敬的态度。

2008年,当编剧王宝社第一次参观三湾纪念馆,听讲解员介绍说,当初毛泽东进行三湾改编,强调官兵平等、去掉四菜一汤、不许长官坐轿子……当时感慨颇多。后来,他又在井冈山革命纪念馆看到一副对联:“白军里将校尉饮食不同,红军中官兵夫薪饷一样”。那时王宝社就觉得,三湾改编有许多宝贵的红色遗产值得弘扬。这10年间王宝社到各地采访积累素材,3次赴三湾采风,扎根当地体验生活,七易其稿,力争把三湾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

当导演殷弘毅第一次来到三湾,他在排戏之前做了很多功课,查阅了很多资料,知道“三湾改编”那开了整整一夜的会议发生在小小的“协盛和”杂货铺,同时这也是毛泽东居住地,那么,当时的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师长余洒度、第一师第三团团长苏先俊又住在哪里呢?……怀着这样的疑问,殷导来到三湾改编旧址,看到了余洒度所居住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一团团部——一个相对于十几户普通土胚茅屋的农户来说,显得分外气派的乡间祠堂。

“那一夜”,是惊险却又伟大的,王宝社说,“我写这个戏也是带着对前辈的敬仰、对现今的思考。三湾,那一夜,对于历史、现在与未来,都是一个说不尽的伟大夜晚。”


图说:《三湾,那一夜》剧照王昊宸摄

图说:《三湾,那一夜》剧照王昊宸摄

青春之光

红色的故事总是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尤其是对年轻的观众而言,那才是闪光的偶像。所以,这出戏内外也闪耀着青春的光芒。

从剧本的角度看,无论是从观众的角度还是从专家的角度,都收获了良好的口碑,当代诗人林东威说,“难得的好剧,我相信年轻人肯定也喜欢!”确实,剧中塑造了青年毛泽东形象,在其与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师长余洒度的层层论辩交锋中,不断地突显出毛泽东深遂的历史眼光和卓越的政治智慧。剧中饰演毛泽东的中国国家话剧院国家一级演员王晖表示,“这个剧本让人体会到,毛泽东思想的每一句总结背后都是有故事的。比如他说‘一不怕死,二不怕苦’,为什么单独强调‘苦’?有故事才能有体会,故事好,演员的台词表达出来才有力,否则就是苍白的口号。”

舞美设计也体现了现代作品的质感,史军亮打造出了一个接近泥土质感、质朴的三湾村落舞台空间。从上世纪二十年代的生活状态中提炼出柴堆、农具、门楼等要素,构成舞美视觉空间关系。舞台上的道具利用木刻版画质感的工艺美术手法,以凸显年代感和时代特征。其中土坯房、杂货铺这些与表演相结合的舞美设置,把观众真实地带回到三湾“那一夜”。

作者:吴翔

来源:新民晚报

相关推荐